CAS Number:8001-22-7 基本信息 | |
中文名:22909 | 大豆油; 豆油 |
英文名:3086 | soya-bean oil |
分子結(jié)構(gòu): | ![]() |
8001-22-7 | |
EINECS登錄號(hào): | 232-274-4 |
物理化學(xué)性質(zhì) | |
性質(zhì)描述: | 大豆油的性狀: 1.大豆毛油的顏色因大豆種皮及大豆的品種不同而異。 2.一般為淡黃、略綠、深褐色等。 3.精煉過(guò)的大豆油為淡黃色。 4.主要由各種脂肪酸酯組成,含量最多的是亞油酸(48%~58%)和亞麻酸酯(19%~30%)。 |
其他信息 | |
產(chǎn)品應(yīng)用: | 豆油(8001-22-7)的用途: 主要用于革加脂,與革結(jié)合較牢,不易析出。制備硫酸化油。制革用其他天然油脂見(jiàn)下表。 制革用其他天然油脂: 1.鵝油:主要成分有棕櫚酸、油酸、硬脂酸的單甘油酯(棕櫚酸21.294,硬脂酸3.8%,油酸72.3%)。性狀:其常溫為白色固體。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0.9227~0.9302,皂化值191~198,碘值66~73,折射率(40℃)1.5598~1.4620,溶點(diǎn)32~37℃。來(lái)源于鵝的脂肪。可用于革的加脂。 2.蠶蛹油:主要成分有硬脂酸、十八碳三烯酸、豆蔻酸和油酸的甘油酯(硬脂酸35%,豆蔻脂酸20%,棕櫚酸4%, 油酸12%,十八碳三烯酸27%)。性狀:常溫時(shí)為黃色油狀液體。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0.918~0.928,碘值129.4~138,皂化值190.6~195,不皂化物1.6%~2.6%,凝固點(diǎn)6~10℃,折射率(20℃)1.4757。主要由蠶蛹蛋白分離制取,用于皮革加脂。 3.蛋黃:主要成分有油酸、硬脂酸、棕櫚酸的甘油酯(棕櫚酸9.6%,硬脂酸0.6%,油酸81.8%),少量的卵磷脂。性狀:其外觀為黃色粉狀,具有一定的乳化力。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0.914~0.917,碘值62~82,皂化值184~198,凝固點(diǎn)8~10℃。由禽蛋制取用于皮革加脂填充。 4.棉子油:主要成分有亞油酸、油酸和棕櫚酸的甘油酯(亞油酸43.5%,油酸33%,硬脂酸2%,棕櫚酸21%,豆蔻脂酸0.5%)。性狀:其外觀為棕色油狀液體,含飽和酸較多,若加脂用量過(guò)多則革面易發(fā)生白花,屬半干性油。平均相對(duì)分子質(zhì)量275~289,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 0.923~0.925,折射率1.463~1.472,皂化值189~198,碘值99~113,凝固點(diǎn)-5~5℃。主要由棉籽榨取而得,用于皮革加脂。 5.茶油:主要成分有油酸的甘油酯、皂素(油酸84%,亞油酸7.5%,硬脂酸0.8%,棕櫚酸7.5%)。性狀:常溫下為黃色固體,22℃以上為液體,易乳化,革易吸收。平均相對(duì)分子質(zhì)量280.5~287.6,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0.917~0.927,折射率(25℃) 1.468~1.470,皂化值188~195,碘值84~94,凝固點(diǎn)22℃。一般由茶籽制取而得,適于涂面油及配合加脂劑使用。 6.向日葵油:主要成分有棕櫚酸、脂肪酸、花生酸、油酸、亞麻仁酸的甘油酯(回體酸占飛8%~9%,其中棕櫚,酸46.6%~57%,硬脂酸24%~39.1%;液體酸占85%~90.6%,其中油酸32.1%~40.6%,亞油酸46%~55.4%)。性狀:常溫下為淡黃色油狀液體。平均相對(duì)分子質(zhì)量278~287.6,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0.917~0.927,折射率(40℃) 1.467 ~1.469,皂化值191~194,碘值112~135,凝固點(diǎn)6~lO℃。由向日葵籽榨取而得。主要用于輕重革加脂和制取硫酸化油。 7.椰子油:主要成分有月桂酸、蔻酸、羊脂酸、油酸的甘油酯(月桂酸45%~51%,蔻酸16%~20%,羊脂酸6.0%~9.5%,羊臘酸4.5%~10.7%,棕櫚酸4.3%~7.5%,油酸2%~10%)。性狀:其外觀為白色或淡黃色脂肪物。平均相對(duì)分子質(zhì)量196~211,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0.916~0.917,折射率(40℃)1.4477~1.4497,皂化值253~268,碘值8~10,凝固點(diǎn)23~28℃。由椰子核肉制取而得。主要用于輕、重革加脂。 8.玉米油:主要成分有油酸甘油酯44.8%~45.4%,亞油酸甘油酯41%~48%,硬脂酸甘油酯3.5%~3.6%,棕櫚酸甘油酯7.7%。性狀:外觀為淡黃色油狀液體。相對(duì)密度(15℃/15℃)0.920~0.9284,折射率(15℃)1.4757~1.4770,皂化值188~193,碘值111~131,凝固點(diǎn)-10~-15℃。由玉米芯制取而得。主要用于輕、重革加脂。 9.糠油:主要成分有油酸甘油酯41%,亞油酸甘油酯36.7%,棕櫚酸甘油酯12.3%,硬脂酸甘油酯1.8%。性狀:其外觀為黃綠色油狀液體。平均相對(duì)分子質(zhì)量289.3,皂化值183~192,折射率(20℃)1.4742,碘值100~108,凝固點(diǎn)-5~-10℃。由米糠制取而得。主要用于輕、重革加脂。 |
生產(chǎn)方法及其他: | 豆油(8001-22-7)的制備方法: 一般是由大豆榨取而得。 主要成分: 亞油酸、油酸和棕櫚酸的甘油酯(亞油酸50%,油酸32%,硬脂酸4.2%,棕櫚酸6.5%,花生油酸0.7%,亞麻油酸2.0%)。 動(dòng)植物形態(tài): 大豆。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莖粗壯,密生褐色長(zhǎng)硬毛。葉柄長(zhǎng),密生黃色長(zhǎng)硬毛;托葉小,披針形;三出復(fù)葉,頂生小葉菱狀卵形,長(zhǎng)7-13cm,寬3-6cm,先端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圓形,兩面均有白色長(zhǎng)柔毛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斜卵形;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(zhǎng)硬毛?偁罨ㄐ蛞干;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,有毛;花萼釧狀,萼齒5,披針形,下面1齒最長(zhǎng),均密被白色長(zhǎng)柔毛;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較萼長(zhǎng)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龍骨瓣鐮形;雄蕊10,二體;子房線形,被毛。莢果帶狀長(zhǎng)圓形,略彎,下垂,黃綠色,密生黃色長(zhǎng)硬毛。種子2-5顆,黃綠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,長(zhǎng)約1cm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 豆油的保存方式: 豆油除含有脂肪外,在加工過(guò)程中還帶進(jìn)一些非油物質(zhì),在未精煉的毛油中含有1%-3%的磷脂,0.7%-0.8%的甾醇類(lèi)物質(zhì)以及少量蛋白質(zhì)和麥胚酚等物質(zhì),易引起酸敗,所以豆油如未 經(jīng)水化除去雜質(zhì),是不宜長(zhǎng)期貯藏的。另外,精制豆油在長(zhǎng)期儲(chǔ)存中,油色會(huì)由淺逐漸變深,原因可能與油脂的自動(dòng)氧化有關(guān),因此,豆油顏色變深時(shí),便不宜再作長(zhǎng)期儲(chǔ)存。 |
相關(guān)化學(xué)品信息 | |
殺螨砜 氫化雙酚A 雙酚A 4,4'-二氯二苯砜 4,4'-二氨基二苯砜 雙酚S 二苯二氯硅烷 N-甲基-N-亞硝基對(duì)甲苯磺酰胺 哈拉宗 過(guò)氧化氫異丙苯 苯磺酰肼 苯磺酸甲酯 2-氨基苯酚-4-磺酰苯胺 間氨基苯磺酰苯胺 2-氨基苯酚-4-磺酰甲胺 乙酸松油酯 N-環(huán)己基對(duì)甲苯磺酰胺 磺胺甲氧噠嗪 N-乙基對(duì)甲苯磺酰胺 對(duì)甲苯磺酸乙酯 過(guò)氧化二異丙苯 對(duì)叔戊基苯酚 對(duì)甲苯磺酸甲酯 4,4'-氧代雙苯磺酰肼 鈴蘭醛 2-羥基異丁酸乙酯 2-蒎烯 2-溴丁酸 惕格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