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S Number:56-81-5 基本信息 | |
中文名:19598 | 甘油; 丙三醇 |
英文名:89775 | Glycerol |
別名: | Glycerine; 1,2,3-Propanetriol |
分子結構: |
|
分子式: | C3H8O3 |
分子量: | 92.09 |
56-81-5 | |
EINECS登錄號: | 200-289-5FEMA登錄號2525 |
InChI: | 1S/C3H8O3/c4-1-3(6)2-5/h3-6H,1-2H2 |
物理化學性質 | |
熔點: | 18ºC |
沸點: | 290ºC |
水溶性: | 500G/L(20ºC) |
折射率: | 1.452-1.475 |
閃點: | 160ºC |
密度: | 1.25 |
性質描述: | 無色透明粘稠液體。味甜,具有吸濕性,可燃。熔點17.8℃(18.17℃,20℃)。沸點290℃(分解),263.0℃(53.2kPa),240.0℃(26.6kPa)167.2℃(1.33kPa)153.8℃(0.665kPa),125.5℃(0.133kPa),閃點(開杯)177℃,相對密度1.26362(20/20℃),自燃點392.8℃,折射率1.4746,粘度(20℃)1499mPa·s,蒸氣壓(100℃)26Pa,表面張力(20℃)63.4mN/m。甘油能與水和乙醇混溶,水溶液為中性。1份甘油能溶解在500份乙醚或11份乙酸乙酯中。不溶于苯、氯仿、四氯化碳、二硫化碳、石油醚、油類。能從空氣中吸收潮氣,也能吸收硫化氫、氰化氫和二氧化硫。無氣味。純甘油外置于0℃的低溫處,能形成熔點為17.8℃的有光澤斜方晶體,含少量水即妨礙結晶。不同濃度(重量)的甘油水溶液的冰點為:10,-1.6℃;30,-9.5℃;50,23.0℃;66.7,-46.5℃;80,-20.3℃;90,-1.6℃。在自然界中,甘油主要以甘油酯的形式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體內(nèi)。 |
安全信息 | |
安全說明: | S24/25:防止皮膚和眼睛接觸。 |
危險類別碼: | R11:非常易燃。 R36:刺激眼睛。 R20/21/22:吸入、皮膚接觸和不慎吞咽有害。 |
其他信息 | |
產(chǎn)品應用: | 用于氣相色譜固定液及有機合成,也可用作溶劑、氣量計及水壓機減震劑、軟化劑、抗生素發(fā)酵用營養(yǎng)劑、干燥劑等。 |
生產(chǎn)方法及其他: | 甘油的工業(yè)生產(chǎn)方法可分為兩大類:以天然油脂為原料的方法,所得甘油俗稱天然甘油;以丙烯為原料的合成法,所得甘油俗稱合成甘油。1.天然甘油的生產(chǎn)1984年以前,甘油全部從動植物脂制皂的副產(chǎn)物中回收。直到目前,天然油脂仍為生產(chǎn)甘油的主要原料,基中約42的天然甘油得自制皂副產(chǎn),58得自脂肪酸生產(chǎn)。制皂工業(yè)中油脂的皂化反應。皂化反應產(chǎn)物分成兩層:上層主要是含脂肪酸鈉鹽(肥皂)及少量甘油,下層是廢堿液,為含有鹽類,氫氧化鈉的甘油稀溶液,一般含甘油9-16,無機鹽8-20。油脂反應。油脂水解得到的甘油水(也稱甜水),其甘油含量比制皂廢液高,約為14-20,無機鹽0-0.2。近年來已普遍采用連續(xù)高壓水解法,反應不使用催化劑,所得甜水中一般不含無機酸,凈化方法比廢堿液簡單。無論是制皂廢液,還是油脂水解得到的甘油水所含的甘油量都不高,而且都含有各種雜質,天然甘油的生產(chǎn)過程包括凈化、濃縮得到粗甘油,以及粗甘油蒸餾、脫色、脫臭的精制過程。這一過程在一些書刊中有詳細介紹。2.合成甘油的生產(chǎn)從丙烯合成甘油的多種途徑可歸納為兩大類,即氯化和氧化。現(xiàn)在工業(yè)上仍在使用丙烯氯化法及丙烯不定期乙酸氧化法。(1)丙烯氯化法這是合成甘油中最重要的生產(chǎn)方法,共包括四個步驟,即丙烯高溫氯化、氯丙烯次氯酸化、二氯丙醇皂化以及環(huán)氧氯丙烷的水解。環(huán)氧氯丙烷水解制甘油是在150℃、1.37MPa二氧化碳壓力下,在10氫氧化和1碳酸鈉的水溶液中進行,生成甘油含量為5-20的含氯化鈉的甘油水溶液,經(jīng)濃縮、脫鹽、蒸餾,得純度為98以上的甘油。(2)丙烯過乙酸氧化法丙烯與過乙酸作用合成環(huán)氧丙烷,環(huán)氧丙烷異構化為烯為丙醇。后者再與過乙酸反應生成環(huán)氧丙醇(即縮水甘油),最后水解為甘油。過乙酸的生產(chǎn)不需要催劑,乙醛與氧氣氣相氧化,在常壓、150-160℃、接觸時間24s的條件下,乙醛轉化率11,過乙酸選擇性83。上述后兩步反應在特殊結構的反應精餾塔中連續(xù)進行。原料烯丙醇和含有過乙酸的乙酸乙酯溶液送入塔后,塔釜控制在60-70℃、13-20kPa。塔頂蒸出乙酸乙酯溶劑和水,塔釜得至甘油水溶液。此法選擇性和收率均較高,采用過乙酸為氧化劑,可不用催化劑,反應速度較快,簡化了流程。生產(chǎn)1t甘油消耗烯丙醇1.001t,過乙酸1.184t,副產(chǎn)乙酸0.947t。目前,天然甘油和合成甘油的產(chǎn)量幾乎各占50,而丙烯氯化法約占合志甘油產(chǎn)量的80。我國天然甘油占總產(chǎn)量90以上。 |
相關化學品信息 | |
雙胍 甲基硫脲嘧啶 2-氨基-4,6-二氯嘧啶 2,4-二氨基-6-羥基嘧啶 2-氨基-4,6-二羥基嘧啶 乙胺硫脲 4-氨基丁酸 胱胺二鹽酸鹽 四氯化碳 斑蝥素 四乙基氯化銨 三丁基氧化錫 芐基三乙基氯化銨 對硫磷 甘氨酸 L-丙氨酸 L-絲氨酸 醋酸去氧皮質酮 己烯雌酚 奎尼丁 苯賴加壓素 5'-三磷酸腺苷 5-羥基色氨酸 蠅毒磷 氯霉素 甘油 L-天門冬氨酸 L-谷氨酰胺 谷氨酸 L-賴氨酸 | |